盘锦日报
/
夜读盘锦
/
盘锦地方文献选集
当前位置:
网站首页
>>
夜读盘锦
>>
查看详情
绕阳湾的船餐
来源:
盘锦图书馆
日期:
2021-11-27 10:03:20
点击:
283
属于:
夜读盘锦
导 读
今天,我们讲述的是绕阳湾,那是辽宁最后一块荒原,也是盘锦渔猎文化的传承地。
盘锦最美声音 邂逅最美盘锦
渔猎技艺传承人张亚镇和他的渔友们所得的渔获,如今已不再是他们改善生活的物资,实际上他们早已不需要改善生活了。时下还能谈得上是“改善”的食材,也早已不再是鱼或虾,或许会是红烧牛蹄筋、烤羊排之类的了。他们的渔获会全部交给绕阳湾风景区的大厨房来料理,绕阳湾风景区如何答谢他们不得而知,能确定的是这些新鲜的鱼虾蟹都会迅速端上游客的餐桌。餐桌有的在室内,有的在船上,在船上的就是著名的船餐。
船餐是渔猎文化的一个构成,也是值得体验的一种进餐方式。
不知你是否意识到,我们越是活到了一定的年纪,就越是更愿意取悦自己而非他人。不过真的活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,我们又大多已颇有脾气,取悦自己也就成了一件挺麻烦的事。
比如小时候一碗打卤面就能让我们像头小猪似的急不可耐,现在的我们,则很久也难在食物面前展露满足的笑颜。
在裹腹早已不是吃饭之目的的今天,在品味大餐美味也都已不算事儿的当下,我们若还是执意要以食物来哄哄自己,那就非得要有就餐方式与就餐环境的完美配合不可了。绕阳湾的船餐,就刚好能达成这个。
菜色的多样性并非绕阳湾船餐的所长,让它引以为傲的是食材的顶极新鲜。
清一色的河鲜,河鱼、河虾、河蟹、河蚌,都由张亚镇带头在当天捕来,绝不过夜。伙房的厨子也极配合,不到临下热锅的前一刻绝不肯剥鳞去壳。那厨子并非名流,更无绅士风范,仅仅是就地掘坑埋锅为灶,以杂草乱枝为柴,却也绝非粗枝大叶的鲁莽之人,他会不卑不亢地烹出一种绝妙的酱汁,再画师泼墨般地淋到鱼们身上,再耐心等着那如蜜似奶的汁液一丝丝渗入雪白的鱼肉。当浸透了滋味的鱼们到底被紧凑的小碎步搬到船上时,他还会专注地目送,或者对自己的手艺感到自负,也或者对鱼们还怀着虔诚。
作为绕阳河的下游,绕阳湾古时是个禁猎的河段,明清两代的渔者均被指定且需按时纳税,然而盗猎始终存在,张亚镇的太祖张永泰就是其中之一。不过从张亚镇目前的状况来看,张永泰当年这么干不见得就是专为养家糊口,或许更因为他那嗜渔的喜好而不能够忍耐。
张亚镇是个地道的渔痴,盘锦境内及周边的河流及渔场他都有涉猎,对家门口的绕阳湾更是稔熟,毕竟从儿时起就在这里摸爬滚打了。
最初他以所捕之鱼的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渔技,继之以尺寸,到后来则以特定的鱼种。比如,早上睁开眼时,想要捉鲶鱼,那么这一天他就非鲶鱼不捉,而这也并不会影响到所获的数量和质量。他对吃鱼却并不热衷,倒是对天南地北之食客吃鱼的样子保持着不减的热情,似乎那是他的精湛渔技理应博得的一份额外红利。所以当你在船上挥汗吃鱼之时,若见一个黑壮的汉子在岸上遥遥地扶栏观望,要不以为奇。那汉子通常手托一瓶啤酒,数十年的渔猎史,已使他的每个手指关节都比正常人要粗大。
等那道最经典的河蟹豆腐也搬来船上时,船就悠悠地划走了,穿梭着苇丛一直向下。下面是绕阳湾的入河河口,入辽河,辽河入渤海,渤海入太平洋。太平洋流往哪儿?你想不出答案,其实你也没空儿这么想。事实是随着船儿的渐行渐远,你的眼睛会越来越忙碌,连那鲜灵灵的河蚌都会忘了剥,更甭提胡思乱想了。
有许多的水鸟在船周盘旋,忽高忽低,在炫烂的河面上投下或大或小的影子,不过完整的影像只是瞬间,摇曳的水波会迅速将其荡漾得无形也无踪。这是傍晚,没有夺目的阳光,只有热烈的晚霞,还有那暑气骤减的凉爽的微风。那微风跟船上的红纱帘一个劲地撩闲,抖落它们松松的挽扣,使之散开在你的眼帘耳畔,虽非绫罗,却也丝般润滑……
(本文节选自杨春风《盘锦文化丛书之一:湿地风》)
杨春风,职业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。创作出版了《红海滩》《闯关东纪事》《田庄台事情——辽河水道文明纪实》《辽宁地理文化》《情系大地肖作福》《印象盘锦》《辽宁地域文化通览•盘锦卷》《盘锦文化丛书之一:湿地风》《盘锦事情——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》等十余部著作,其中《闯关东纪事》《田庄台事情》连续获评第七届、第八届辽宁文学奖。
征集
★“夜读盘锦”征集以反映盘锦地域特色文化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为主的散文、札记等,2000字以内。
★
投稿邮箱:
pjfbcg@163.com
详 询:
0427—2283513
上一夜读:
向海大道的前世今生
下一夜读:
带你去看红海滩